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党建工作 |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精品课程 | 学生工作 | 国际交流 | 国培计划 | 师生风采 | 下载中心 
公告信息
· 豫北四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 2020/11/16
· 教育学院分工会再获两项省级荣誉 2020/11/11
· 教育学院邀请原绿色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20/11/10
· 教育学院召开2020年秋季发展对象学... 2020/11/10
· 《教学与管理》杂志社付一静主编来... 2020/11/08
心理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网站>>学生工作>>心理咨询>>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长效机制
2013-10-08 10:03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青海师范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第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学生工作处全面统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各个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管理负责人,自上而下,建立了由学工处、院系、辅导员、班干部为纵向支撑,共青团、学生会、咨询机构、学生社团为横向依托的工作体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于2001年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构成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班主任管理机制改为现行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几年来,在学校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职能部门和各院系齐抓共管,采取了教育、管理、培训、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已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有一定业务水平、思想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的辅导员队伍。目前,学校各院系均配备了两至三名辅导员,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班级导师。他们不仅担负着所在院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还担负着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帮扶,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的组织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学生党员教育以及对本院系团总支、学生分会等团体的各项指导工作。通过聘请心理学专家为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高校学生管理心理方面的培训指导,使他们成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二,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力量,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强自立,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给专业性诊治机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一种规范、有序的管理之中。三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学校先后选派多名专兼职教师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华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班进行学习提高。四是积极推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立了以开展大学生心理调查和咨询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 “ 成长的历程 ” 和“心灵传呼”。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组织同学之间的心理互助与辅导,发挥了学生的热情与潜力,从而使学生在互助中实现自助能力的提高,求得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形成。从2001年开始,开设《社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爱情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求职心理指导》等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保持良好的行为。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咨询指导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先后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培训,数十名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指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四,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 “ 两节 ” ( “ 五四科技文化节 ” 、 “ 一二 ·九文化艺术节 ” )、 “ 两周 ” (体育文化周、文化艺术周),全面实施团中央提出的 “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 等活动,使校园文化、科技、艺术、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我省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声誉。

二、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青海师范大学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纵观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与全国高等学校相比,我省在师资队伍、课程开设、机构设置、开展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且高校之间开展的情况也不平衡。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师资队伍。目前,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专职心理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我省有三所本科水平高等学校和五所职业技术专科学院,专职心理学教师不足20人,其中,青海师范大学占近66%,青海民族学院占20%,其他各院校合计不到14%,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师资更是微乎其微。由于高校扩招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师的工作基本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各高校拥有的专职心理学教师与其招生规模相比,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心理教育与辅导是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接受系统培训和指导。目前,我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第一,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应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以及有针对性的、便于学生自学的教材。但从我省各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看,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第二,心理学科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要求,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了一些心理学课程,但各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情况比较复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所用教材五花八门。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

   第一、机构设置不均衡。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青海师大学学生工作处和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分别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校及全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其他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个别学校虽然准备设立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至今仍未落实。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体制不顺。目前,部分高校未将此项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分工不明确,机构不定位,编制不落实,管理体制不顺,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4、开展咨询活动情况。

   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面不广,规范性不强。各高校以选修课、讲座形式普及心理知识的较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次调查、走访学生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评价认为很高和较高的仅为9.5%,而认为较差和很差的为25.1%,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的高达89.3%。但对 “ 您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很满意和较满意两项只有9.7%,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达78.7%。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愿望。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学生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占68.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了解,一年级学生中不了解的高达78.15%,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缺乏广度和力度。

   第二,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急需规范。在已经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中一部分只是给来咨询的学生建档,而且档案内容不统一,各学校都没有对所有新生建立心理普查建档。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没有一所学校自办心理健康教育刊物。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优化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保持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达到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自主自律的精神,创新进取的意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际能力,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理想和心理品质的人。因此,针对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从实际出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应从 “ 三个面向 ” 的高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广为宣传,统一认识。积极支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和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在经费、人员、培训提高方面予以各种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2、建立全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各高校心理咨询室。

   结合青海师范大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依托我们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面向全省各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同时,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理顺工作关系,适当投入经费,充实工作人员,建立起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医务人员以及学生骨干一同参与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

3、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规范培训,试行资格认定。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建议由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规划和方案,建立培训基地,确定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承担培训任务,试行上岗资格认定工作,统一要求、统一管理。

   第一,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可以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思政工作者、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专兼职结合。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第二,各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交流活动,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

   第三,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习督导等。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所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工作应规范化,坚持长期分类进行。

   第四,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主管部门应参考国内外经验,确定专业人员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为 “ 心理学 ” 或 “ 德育教师 ” 系列。

   第五,要重视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4、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一级网络是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负责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规划,开辟教育场地,管理使用专项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具体教育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咨询活动等。二级网络是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学校心理指导中心部属的有关工作,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级网络是由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心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协会等社团组织,负责在校、院(系)两级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群体的自育功能。

5、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的。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在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各高校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构筑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自我超越》等等课程。针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同时,应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例如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性心理发展与健康、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等。各高校应将心理教育课纳入素质教育课中,在教学计划中落实。

6、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配合心理素质教育,达到学校心理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一,开展不同层次的心理辅导。首先,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测试技术的培训,让他们活跃在学生中,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各种心理不适,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整。其次,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 “ 心理健康问卷 ” 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对大二、大三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开设 “ 学习心理 ” 、 “ 交友心理 ” 、 “ 创造心理 ” 、 “ 恋爱心理 ” 、 “ 情绪困惑和心理障碍 ” 、 “ 心理调适方法 ” 等专题讲座。对毕业班学生,紧扣 “ 辉煌人生 ” 主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择业心理调适、职业心理准备、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最后,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一方面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安排特困生助学岗位,给予必要的生活资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让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发泄被压抑的情绪,帮助其消除挫折感。

   第二,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要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提高心理求助的能力。

   第三,建立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心理互助员和心理咨询机构、社会专业诊疗机构等成员组成。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有条件的还可以通告社会求助热线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

7、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心理问题早发现和主动干预。

   在校大学生正值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通过调查发现约有8.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但由于应试的压力、知识的局限,一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在大学新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有困扰的学生,通过预约咨询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

8、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上水平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目前除了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外,还应重视对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的规律、基本理论问题、特殊群体以及可操作性的方法、心理素质评估指标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在学习外省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发展符合我省特点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省高教主管部门可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每年确定一批科研课题,采用招标形式,给予经费支持,鼓励第一线工作者及时总结经验,加强规律性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注重学校文化培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理解的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为目标,大学生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普遍存在的是压力大、紧张、焦虑、孤独、情绪不稳定,其中大部分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问题也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不能只注重 “ 心理治疗 ” ,更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教育学院 校址: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校区

网站维护:教育学院信息中心 邮编:455000 电话:0391-675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