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师学习的推动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学习者,我经常会考虑一个问题: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周,无意中打开了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很为他所描述的现象而感慨。——当然,读完这本书,花20分钟就够了,我并不建议大家阅读这样的畅销书。这样的书,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许多人的思考力或者说学习力,有急剧下降的危险。
这种低智商,在教育领域内则表现为:放弃思考,回避教育复杂性的事实,企图将一切简单化;膜拜专家,膜拜名师,试图在自身之外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便办法;最重要的是,丧失学习力,恐惧学习,缺乏真正深度学习的体验,直至丧失这种能力。
一次深度的学习体验,我称之为一次“完全学习”。无论是整个网师学习,或者网师中某门课程的学习,或者某门课程中某个主题的学习,都有可能是一次“完全学习”。完全学习的标志是:
1.有足够长度。
2.有足够深度。
3.有足够宽度。
完全学习的灵魂,则是沉浸、挑战。
我以一次研课为例,来说说一次“完全学习”可能的情形。
我认为,一个学员在网师经历一年的认真研课,那么他的实际课堂水平,应该会有质的飞跃。如果事实上这个质的飞跃没有出现,那么课程设计者与学员都必须进行反思,并要有相应的改变。——因为一定是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从课程设计者的角度讲,有可能是错误聚焦,课程设计时指向不明确等等,这是另一个话题,而从学员角度来讲,则可能是没有经历过一次次的“完全学习”。
一次完全学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研课中的一次完全学习之前,学员必须完成下述任务:
1.仔细研读《构筑理想课堂》一书。如果买不到这本书,也要仔细研读群共享中的“资料汇编”(内附研读方法),最好两者都读。这种研读,是通过具体课例的反复揣摩,去体会有效教学框架的本质和关键。例如“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B类目标”、“预习设计与目标的关联”、“版块设计的效率”等等,都是需要揣摩的关键问题。
2.在教育在线“构筑理想课堂”版块建立个人研课帖。这个研课帖,不只是用来记录自己的研课历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帖子必须成为自己关于课堂方面的思考帖(有一些重要的关于课堂方面的文章,也可贴在此处,使之成为一个资料库。但要贴真正的好文章,——好文章极少,乱贴,就有违建立帖子的本来目的),记录自己在课堂方面遇到的真实的困惑。而且,在记录过程中,也要渐渐地学习一些技术,例如,如何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现象学描述的技术,如何从日常课堂中不断地提炼问题等等。
有了这个常规准备(通常可在暑假或寒假完成),那么就可以迎接一次次的研课风暴了。
2
研课资料包一发布,一次主题研修就开始了。——要参与全部研课,不要挑三拣四:这是初中的课文,而我是小学语文老师啊!或者反之。
一次完全学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学习,我只是举例性质的:
第一步:独立批注课文。
浏览资料包目录,以及讲师的相关要求。然后,为本次学习建立一个专门的文档,并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做文档结构图。从网上搜索到研课课文的电子版复制到文档中(通常课程分帖中会有可复制的电子版),处理好格式后,然后开始批注。
在批注之前,不要看讲师的“备课参考”。
你可以给自己的批注规定时间,从1小时到3小时不等,视你的精力而定。这种批注,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包括文本解读,以及可能的教学目标、问题设计等等。批注完成后,可简要地书写文本解读、教学解读、教学目标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少数必要的查阅(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相关背景以及一些常识),通常不要去看任何解读资料。
第二步:研读课程资料,修改并完成教案。
独立批注课文的结果,是形成教案草稿。(为节约时间,草稿常常只是要点,而不是完整的表述)研读课程资料的目的,是与自己的独立解读进行对照。在这种对照中,通常会出现如下情形:一是发现自己解读的不足(有时候甚至觉得很垃圾,缺乏文本解读能力,不要丧气。每个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都非常强的话,要专家和教参干嘛),那么,直接按照提供的解读进行修改。二是发现自己的解读高于课程资料提供的解读,或者自己的解读与课程资料不一致,但是又不觉得自己的解读有问题或一时难以判断,这时候,就要在群里提出来进行讨论,或者在课程分帖中跟帖提出困惑。
通常,除了读课程资料外,不需要再去网上漫无边际地搜索更好的解读。但是,万一你的搜索和判断能力比主持人还强,那么你不妨试试,并将搜索到了更好的资料提供给主持人。尤其是那些可以利用维普进行搜索的学员,更可以搜索到好的解读并发给主持人。
课程资料并不能帮你解决一切问题,否则就不必研课了。例如,可能预习作业以及教学流程,就需要你来设计。这时候,你要在课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可操作的教案。完整的可操作的教案除了文本解读以及教学目标外,必定包括:1.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预习作业;2.思考缜密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准备好的标志是,你可以随时拿着这份教案去上课,而不必担心出什么漏洞。
完成了这个,你就完成了研课前的准备工作,请将教案在规定时间内发到主持人邮箱。
第三步:参与研课,再次修改教案。
到了研课日,晚上7-9点,别忘记坐在电脑前,把自己弄得舒舒服服的,泡杯咖啡或热茶,牛奶也行。身体充分放松了,头脑才能紧张起来。
在研课的过程中,注意倾听,认真发言参与讨论。有启发的观点,随时批注到你的教案中。等到研课结束,最好迅速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这样,一份正式的教案便完成了。
3
作业的分数也打过了,教案也完成了,研课也结束了,是不是学习就结束了?
——显然不是。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显然条件总是要创造出来的),精心准备的教案,一定要上出来。找个班级吧?或者就在自己班上?
第四步:上课。
不要让精心设计的教案毁灭于细节,甚至,我都主张考虑到突然停电的因素。在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有:
1.全神贯注抓预习。甚至,不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进行预习,除非你的学生早已经训练有素。研课本来就是研究性质的,是非常态的课堂,为研课而如此兴师动众,是值得的。
2.做好PPT,设计好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想好每一个细节。因为教案只是教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3.准备好录像或录音工具,或请人听课。当然,如果都不具备,又怕人笑话的话(现在真正学习的人总是遭人笑话,要习惯),也不妨“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进了教室,就不必拘泥于教案了,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有所调整。此外,不必为一节课的成败而耿耿于怀,毕竟,这是研究,是学习。
第五步:记录反思。
上课结束,最重要的时刻才来临了。
你要记录自己的课堂,而记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记录的原则,是让有价值的信息显现出来。——通常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课堂实录,都是无聊的记录。
有时候需要整节课实录(这是大的现象学描述,可能要耗费你一整天的光阴),有时候只是突出描述几个片断,有时候只是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描述,这取决于你想研究什么,以及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这一部分,对技术要求很高,以后会详细地探讨)
当然,如果你觉得有价值,也可将录像发给主持人。说不定,有机会获得会诊呢!
无论是经验,或者教训,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将这份收获,记录在你的研课主题帖中,或者与其他学员进行讨论。这时候,一次研课就完成了。
4
我想试想一下,这份教案,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在一般情况下,课堂不应该是失败的。
但是研课者经常会遭遇失败,因为同一份教案,不同的人去操作,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而探讨这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你的默会知识形成的关键,或者说,是你的教学经验形成的关键。
在这样的改进中,你会不断地获得成功,有时候是一个小小细节的成功,有时候是整节课的成功,甚至会有高峰体验。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通过研课的成功,你能具体而微地感受好的课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你的日常课堂,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另外,有时候的研课,并非是针对某一个主题的课程,而是针对一切课堂的反思,例如,本学期会成为重点的学习的训练有素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需要你不断地投入实践,并在课程帖中记录得失,与其他学员讨论得失。
大家会发现,在这里,有长度(一次研课有足够长的周期),有深度(这中间会涉及诸多真实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研究),但同时,还有宽度。
什么叫宽度?
一次研课所涉及到的,并非只是研课本身。你实际的学习,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从感受网师的学习方式,到学会恰当地进行文档制作(这里涉及到诸多技术),到资料的处理和搜索能力,到操作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主题帖的维护与打理,无一处没有专业性。而这中间的每一处,都需要用到技术,都需要你有足够的敏锐以及反应。——呆瓜型的学习者是可悲的,许多时候的失败,是毁于与问题无关的细节的。
这就是一次完全学习的过程。
你可以将这个过程推广至一门课程的学习,整个网师的学习,乃至于一切学习。只要经历了完全学习,你将会真正地领悟到学习的许多奥秘,经历得越多,领悟得越深。一旦这种学习与哲学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起来,那么用不了几年,你将会达到一个你此刻想象不到的境界。
5
不知不觉地,在网师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员担任重要的任务。
李亚敏在担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讲师后,又和冉泽明老师一起开创了网师的第一个由学员主持的项目——读书会项目。
这个以五年为一期的项目,就是一次有相当长度的任务,或者说,是一次有相当长度的课程。这个项目的成员,几乎全部是网师成员。将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他们必须踏上未知之旅,去经历挫折、失败,也去品尝那些小小的庆典。或许几年后,他们还会获得基金会的支持,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努力。
而今年的研课课程,除了老学员江上清风主持外,也有诸多学员将逐渐走上主持人(实际上就是讲师)的位置,来努力地承担课程。他们是青风竹简、蓝玫初绽、周信东、如花寂寞,到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学员来承担:菊梦书、灰菜燕燕、大西洋来的飓风、美人刀、米菲快跑、石子雨、甜番薯、鸭蛋、花王解语、刘广文、听风掠过……
在另外的课程中,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员走上组长、辅讲师、讲师的岗位,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将在这种磨砺中走向成熟。
而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也将在取得基金支持后开始每年举办网师高级研修班,邀请这些讲师,以及更多的优秀学员共同面对面地研修,包括共读、研课……
直到,将一生,将整个生命变为一次完全学习的过程。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么?
——我知道,在我们周围,甚至包括在网师里,还会有另外的声音。
有人会说:完全学习?我有那么多时间吗?(其实更多的人说的是:每天工作这么忙碌,哪有时间学习?)
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承担那些工作?又没人发额外的工资给我!
在有些人眼中,工作是一种诅咒,劳动是一种不幸,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他们是对的,就好像我也是对的一样。我想,我,或者整个网师,都不担负劝人学习的任务,我们只讨论如何更好地学习。因为对那些尺码相同的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学习,无论任何境遇,都无须诅咒,都竭力地让它变成资源,让生命因它的滋养而获得发展。
而承担任何任务,既是信任,又是奖赏。
不错,学习也是辛苦的劳作,何苦如此?如果你去问上帝,上帝一定会借纪伯伦之口这样回答你:
你们劳作,故能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同步。
你们慵懒,就会变为季节的生客,落伍于生命的行列;那行列正带着庄严豪迈和骄傲的顺从向永恒前进。
劳作时你们便是一管笛,时间的低语通过你的心化作音乐。
你们中谁愿做一根芦苇,当万物齐声合唱时,惟独自己沉寂无声?